• 8961阅读
  • 1回复

前苏联歌曲和它的故事(下)[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XChinux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5-06-28
原文见:http://www.tiexue.com/bbs/dispbbs.aspx?boardid=58&id=604527
作者:吴秀夫

八、《愿世界永远有太阳》
  “愿世界永远有太阳,
  愿世界永远有天空,
  愿世界永远有妈妈,
  愿世界永远有我。”

  这是苏联歌曲《愿世界永远有太阳》里的四句歌词,这首歌作于1962年。我第一次看到这四句歌词是在文革时期。当时在一篇批判苏修文艺思想的文章中把这四句歌词当成一首独立成章的儿童诗歌,文章作者对其展开了急风暴雨式的批判。执笔的这位秀才振振有辞地说:这虽是一首儿童诗,但肯定出自成人之手,它通过儿童之口曲折地反映出广大苏联人民在修正主义统治下,对前途的悲观和绝望。

  一首小诗居然能看得出这么深厚的政治涵义,从小就受阶级斗争教育的我,在理性上大大地佩服这位秀才的“敏锐”和“深刻”;但我的感情却是另一回事,它不大受“阶级论”的支配。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四句诗时,当时的感受有如过电,我被那面对苍穹、直抒心灵的轻轻呼唤和祈祷而感动。那个时候,我觉得这篇批判文章写得真好,可是那首被批判的诗写的更好。今天,我则觉得只有一个纯洁无邪的人才能用这样简约的诗句表达出人们心底的纯真和善良,表达出人类最美好的愿望。

  作家冈•;楚柯夫斯基在他的一篇散文中记录了一个男孩子的四句话:“愿世界永远有太阳,愿世界永远有天空,愿世界永远有妈妈,愿世界永远有我。”几年后,画家叶•;恰鲁申在他的一幅五一节宣传画上也写上了这四句话。这四句天真稚气的话深深打动了作曲家阿•;奥斯特罗夫斯基,奥斯特罗夫斯基把它抄给了列•;奥沙宁,奥沙宁就写出了四段歌词,把孩子的四句话作为歌曲的副歌。这首歌开始时作家标明是儿童歌曲,在学校里、少年宫和音乐会上唱,后来流传到法国和波兰。1962年,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第八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作曲家奥斯特罗夫斯基当初拿出这首歌时一直犹豫不决,他认为它过于朴素简单,是首儿童歌曲,不是歌手们所期待的歌曲。但是后来没想到演出大获成功。1963年,这首“儿童歌曲”在波兰索波特市的歌舞节上,由女歌手密安萨罗娃演唱,获得最高“成人奖”。

  阿尔卡吉•;伊里奇•;奥斯特罗夫斯基(1914- 1967),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活动家(1965)。1930年1934年就学于列宁格勒第一音乐学校钢琴系。后在列宁格勒轻音乐队弹钢琴;1940年至 1947年在乌焦索夫的轻音乐队弹钢琴。他长于写青年歌曲,1948年的《共青团员》是他成名作。著名的歌曲有《愿世界永远有太阳》、《红石竹花》、《歌曲始终伴随人们》和《地球的声音》等等。

九、《两位马克辛》

  《两个马克辛》这支歌里描写了一个名字叫马克辛的机枪手和他心爱的重机枪。马克辛是俄国男子常用的名字,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种威力很大的重机枪也叫马克辛。
苏联在1935-1939年间,曾拍过三部电影《革命摇篮维堡区》、《马克辛归来》和《马克辛的青年时代》,影片中的主角就叫马克辛(契尔柯夫饰),是个典型的布尔什维克。影片轰动一时,马克辛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1941 年7月,德军的飞机开始轰炸莫斯科。卡茨和所有的成年人一样,都必须在各家的楼顶上轮流值班。坐在楼顶上看夜空中的探照灯,听远处高射炮的轰击声。有一次,一枚重磅炸弹落在院子里,气浪几乎把他们从楼顶上掀下来。许多邻居就是这样死在瓦砾中。卡茨就在这种环境下构思出他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一首歌。

  第二天早上,卡茨把歌送到区广播电台。台里的几位负责人听了之后很不满意。他们指责歌曲失之轻飘,而且具体时间也不清楚,究竟是国内战争时期呢?还时卫国战争时期?后来音乐部的一个领导表态说,先播出看看,好坏由听众决定。

  电台的第一次播出恰好由那位饰演“马克辛”的演员契尔柯夫演唱。节目播出后,电台收到了几百封盖着三角邮戳的前方来信,都是要求重播的。战士们写道,他们要象马克辛那样,狠狠地打击敌人。战争后期,情报局在播完苏军光复城市的战报后,常播送这支歌曲。每当人们听到《两个马克辛》的歌声时就会说,看来今天的战况不错,听,又在播马克辛了……

  希吉兹蒙德•;阿布拉莫维奇•;卡茨(1908-),生于维也纳。俄罗斯联邦功勋艺术活动家(1968),苏联国家文艺奖(1950)获得者。1925年进入格涅辛音乐师范学院。 1937年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老橡树旁》(1939)、电影插曲《请坐在我身旁》(1941)是其成名作。卫国战争期间卡茨写过不少出色的歌曲,如《两个马克辛》、《告别歌》、《布良斯科森林哗哗响》和《丁香开放》等。战后亦有不少好作品。

十、《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

  “……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蓝色的夜雾到处荡漾,在松树近旁响着脚步声,是游击队胜利回防。”

  这是苏联歌曲《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中第五段歌词,它镌刻在布良斯克市市中心的一座纪念碑上。这首歌曲的的第一乐句也是该市广播电台的乐音呼号。

  斯拉夫人可能是个很喜欢艺术的民族。多年前我看过一个故事,大概情节我还隐约记得:有一次诗人马雅柯夫斯基在为红军表演诗朗诵,当他朗诵到:“……枪在我们的手中,列宁的旗帜在我们的前头,……”时,台下忽然站起一个普通战士,他激动地大声说道:“还有您的诗在我们心中,马雅柯夫斯基同志! ”

  下面这个故事也能说明俄国人对艺术的爱好:

  1942年夏末,布良斯克战线政治部的一个工作人员特地到莫斯科作曲家希•;卡茨,希望他为布良斯克的游击队写一首歌。希•;卡茨是《两个马克辛》和《在橡树旁》的作曲家,这两支歌在当时很受欢迎。

  布良斯克战线定期向游击队供应武器和粮食。但有一次从游击队司令部发来这样的电文:“枪支弹药我们会从敌人手中去夺,但歌曲却不象战利品那样可以缴获,请给我们送一首歌曲来。”游击队的愿望在作曲家心中激起波浪。

  1942年十月革命节前夕,卡茨和《消息报》军事记者索甫罗诺夫等人来到土拉州叶甫瑞莫夫市的布良斯克战线红军之家,筹备十月革命25周年的纪念演出。在司令部里,一位中将副司令又同他们提起了游击队的歌曲。

  卡茨后来写道:“我和索甫罗诺夫曾经考虑过游击队的歌曲应当是什么样的。游击队员不能列队进行,他们不需要进行曲。圆舞曲吗?在敌人层层包围的密林中哪能跳舞。我们还设想过别的——庄严的、喜庆的、席间唱的,觉得都不合适。后来想起一首早被遗忘的关于1812年战争(俄国抗击拿破仑入侵)的歌曲《莫斯科大火呼呼响》,于是白雪皑皑的森林、游击队的窑洞、篝火的烟雾以及在出发执行战斗任务之前坐在篝火旁的背着缴获的自动枪的勇敢的战士——一下子都浮上心来。就这样诞生了未来的歌曲的曲名和最初的诗句和乐句。”

  《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被战线司令部接受,安排在11月7日在红军之家演出。但11月6日,作为军事记者的词作家索甫罗诺夫接到通知要他立即飞越战线去游击队营地。歌曲随他同行。

  这位诗人后来回忆道:“我记得卡茨当时多么羡慕地送我上飞机。飞机平安地落在遥远的苏捷姆地区冰冻的湖上。是夜,在游击队的窑洞里我第一次唱了《布良斯克森林哗哗响》。灯笼的火焰扑腾着,游击队员们鸦雀无声,凝神听着,然后开始轻声唱起来。这支歌曲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十一、《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

  这支歌是纪念苏联女英雄卓娅(柯斯莫捷勉斯卡娅)。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这个17岁的女中学生参加了游击队。她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被德寇绞死。后被追认为苏联英雄。50年代出生的人都熟悉这不屈的英名。

  《夜深人静,四处炮火停息》找不到作者。最初发现这首歌的是1947年在斯大林州,是人们从一个幼儿园教养员那记录下来的。从那以后,人们发现很多州市都在传唱这首歌曲,传唱的都是些十多岁的儿童。最后一次记录是1960年在柯斯特罗姆州,唱这支歌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姑娘。
  很可能这支歌的作者就是孩子们自己和他们的老师和教养员。歌词中形象取材于诗人玛格丽塔•;阿丽盖尔1942年发表的长诗《卓娅》,而歌曲的音调又和城市小曲、俄国浪漫曲以及苏联群众歌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歌曲的后半段,其节奏和气质十分接近于布朗介尔的《卡秋莎》。

十二、《我的莫斯科》

“我爱那城市树林沙沙响,也爱那运河上大桥梁;我爱到城里红场去散步,听克里姆林宫钟声响叮当。到处有人为你歌唱,不管在城市、在村庄。

  莫斯科,我亲爱的首都,你永远活在我心上!你永远活在我心上!

  不能忘那年秋天动刀枪,坦克叫,刺刀亮,炮声响;不能忘二十八个好男儿,为祖国战死沙场。鬼子兵凶如豺狼,怎能够迫使你屈膝降!

  莫斯科,我亲爱的首都,你永远活在我心上!你永远活在我心上……”

  在1941年11月16日莫斯科保卫战中,歌中的二十八个好汉,即苏军316狙击师团一个班的全体战士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挡住了敌人50多辆坦克的攻击,守住了阵地。

  杜纳耶夫斯基的这首歌成功地把日常生活抒情歌曲的音调和进行曲的节奏结合起来,深沉而富有感情。作曲家基•;莫尔恰诺夫对此评论道:“对于前线以及后方来说,莫斯科不仅是首都,它是全国的心脏。杜纳耶夫斯基《我的莫斯科》无比准确地表达了战时人们响往莫斯科的心情。”

  杜纳耶夫斯基在卫国战争期间创作的歌曲不多且多数并不成功,但这支却是例外,它被公认为是佳作,流传甚广。评论家在谈到杜纳耶夫斯基时这样说道:“这位作曲家的才能及创作个性的特点,好象就是为了反映日常生活的欢欣和乐观的处世态度才被创造出来的。因此,他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严峻的年代的工作成果,就不及和平时期那样多。”

  在离莫斯科23公里的列宁格勒大道上,苏联的青年们在当年的前线建成了一座纪念碑,碑身上镌刻着歌中两行诗句:“鬼子兵凶如豺狼,怎能够迫使你屈膝降!”

十三、《你不要忘》

  《你不要忘》是电影《忠诚的考验》(1954)里的插曲,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其它不少曲调优美的歌曲。这将是杜纳耶夫斯基生前最后一次为电影配乐。

  这支歌曲是首抒情的圆舞曲,后来它传唱了数十年,一直盛行不衰。歌中唱道:

  “列车飞驰,带你去远方,千里迢迢,远去它乡。你不要忘,亲爱的故乡,你的朋友,你不要忘,你不要忘……

  “你不要忘可爱的姑娘,你的命运,你的爱情,你不要忘,你不要忘……”

  主歌、副歌及叠唱中都在反复地吟唱“你不要忘,你不要忘……” ,这似乎意味着什么。

  第二年,1955年7月,杜纳耶夫斯基身患重病,自己感觉也很不好,但他还是亲临拉脱维亚民族歌曲节。7月22日,杜纳耶夫斯基要返回莫斯科,很多群众赶到里加车站为其送行。列车启动时,有人轻声唱道“你不要忘……”,于是,所有的人都唱了起来。

  三日之后,一代英才杜纳耶夫斯基溘然长逝。

十四、《神圣的战争》

1941年6月22日,纳粹军队攻入苏联。炸弹摧毁了千百座城市,成千上万的和平居民死在炮火中。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怀着痛苦和愤怒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起来,巨大的国家……”。战争的第三天,这首诗登在了消息报和红星报上(后来获得斯大林文艺奖)。

  当天,一名红军指挥官拿着报纸去找红旗歌舞团的团长亚历山大罗夫。这首诗道出了所有苏联人的心声,也深深打动了亚历山大罗夫,他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地念着这首诗。他连夜把这首诗谱成了歌。

  第二天早上他把歌抄在排练厅的黑板上,来不及油印,也来不及抄写合唱分谱,大家就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抄下了词和曲。

  6月27号早上,红旗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白俄罗斯车站首次演唱了这首歌。据亚历山大罗夫的儿子博利斯•;亚历山大罗夫回忆当时的情景:“我记得那些坐在简陋的军用木箱上抽着烟的士兵们听完了《神圣的战争》的第一段唱词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掐灭了烟卷,静静地听我们唱完,然后要我们再唱一遍又唱一遍……”。

  《神圣的战争》是响应伟大的卫国战争的第一首歌曲,在苏联歌曲编年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苏联卫国战争的音乐纪念碑”。这首歌有一个特色,在节奏上是三拍子写成,却具有队列进行曲般的二拍子的特征。

  阿列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亚历山大罗夫(1883-1946),苏联人民艺术家(1937),苏联国家文艺奖(1942、1946)获得者。他生于农民家庭。1900年至1902 年就读于彼得堡音乐学院,1909年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系和声乐系,1913年以大银质奖章毕业。1928年苏军红旗歌舞团创建时任团长、艺术指导及合唱指挥,直至1946年逝世。亚历山大罗夫是苏联国歌(1943)的曲作者。他最著名的作品有《神圣的战争》、《苏军之歌》等等。
二笔 openSUSE Vim N9 BB10 XChinux@163.com 网易博客 腾讯微博
承接C++/Qt、Qt UI界面、PHP及预算报销系统开发业务
离线downstairs

只看该作者 1楼 发表于: 2011-02-26
编程编累了。定要把休闲娱乐板块的帖都看完,耐心!!!!
喜爱编程的猫头鹰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