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67阅读
  • 0回复

作家的贡献[单刀立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XChinux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05-07-31
作家的贡献

李骏虎

从盛夏到仲秋,一直在阅读两位从前疏虞阅读的作家,丁玲和张平的作品。说疏虞,不是说没有阅读经验,是说没有系统阅读或者没有读透他们的作品。可能与我对文学和政治的态度有关,确实对他们的阅读有失于主动性。不同时期不同性别的丁玲和张平,文学界对他们有着一种类似的偏颇的误识,然而他们又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位特别不能绕过去的作家。从本分上来说,作家的贡献在于作品,然而又不仅仅是这样,有些作家的贡献是远远高于他们的作品的。这是我对丁玲和张平的阅读心得。
我对丁玲的阅读始于《莎菲女士的日记》,上世纪80年代末,因为对鲁迅的崇拜,我在小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硬啃我父亲不多的藏书中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其中就有《莎菲女士的日记》。但我没有读文前的导读,读了当时也不可能弄懂什么“知识女性”写作,幸好当时也没有“个人化写作”等帽子可扣,更不懂什么自由和爱情,只觉得写得好,写到人心里很深的地方去了,色调灰灰的,读后心里堵堵的,跟鲁迅先生的《伤逝》有些像,但鲁迅的作品是像空气一样无色通明的,又有很大不同,大概是作家性别所致吧。再阅读丁玲,就到了初中课本上那篇著名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节选,“当大地刚从薄明的晨曦中苏醒过来的时候,在肃穆的、清凉的果树园子里,便飘起了清朗的笑声。”我是农村长大的,村里正好有个大果园,早些年秋天常跟父母拉上平车去果园分给自家的那棵树上摘果子,丁玲所描写的场景跟我所历见的几乎相同,只是她笔下的果园场景更美了,她把现实生活酿成了酒,读起来就分外的醉人。场景的美和人物的生动让人忘记是在读小说,仿佛一切都是亲眼所见。好多年,我都没醒悟过来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和写《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丁玲竟然是一个人!
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写作,对作家有了自己的看法,丁玲在《三八节有感》前后的转变,让我认为她的贡献在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而不是文学意义上的。我有近十年没有阅读过丁玲,直到因为研究的需要搜罗到她几乎所有出版的作品进行系统阅读,我发现我的判断太主观了,一个优秀的作家不会轻易地扬弃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倒是我太年轻,看不到她的坚持。2004年10月9日的人民日报副刊发表了丁玲的一篇佚文,系1952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后,丁玲访苏回京后的一篇创作体会讲话,其中有这么两段话:“整风以后,我又下去了,开始注意训练如何描写新人物,每每考虑从何处下笔,怎样下笔,怎样使得文章简练,有力量。”“我觉得中国的古典小说有个好处,就是故事性特别强,很能抓住人,令人看了放不下。《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之所以那么能抓住人,就是人物写得特别好。我那时就研究过,为什么这些人物会写得这么活呢?后来我发现了,因为它有着一连串的小故事,人物就在这些小故事里贯穿着,作者就通过这些小故事,把人物的性格、活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丁玲所谓的“一连串的小故事”,就是我们在无数的流派和主义之后,在无数作品无人问津的惨痛教训之后,忽然发现并一再强调的“细节”和“人物”。半个世纪之后,不知有多少作家读到丁玲这篇讲话,在她去伪存真的直率的小说观面前感到汗颜。我想起了赵树理,同样的,他的作品也没有因为时代的需要和环境的制约而丧失文学艺术的追求,他们所以“大”,不是没有原因的。作为一个大作家,丁玲在文学艺术上的贡献大于她的政治成就和作品本身,我对她充满景仰。
在当代作家里,张平是一位很难归类的作家,他是山西作家,却没有走“山药蛋派”的路子;他在上世纪80年代成名,却往往不被划分到“晋军崛起”的队伍里;他写政治小说获得矛盾文学奖,著作等身,却不在“官场小说”作家的圈子。他在当代中国作家里是特殊的一个。我读张平,是因为当年看了他的同名小说《天网》改编的电影,中国最底层的农民家庭的出身使我对《天网》的故事和人物刻骨铭心。读原著时觉得他的叙述里带着强烈的感情,描摹刻画直接有力,把报告文学和小说进行了“强强联手”。后来阅读《抉择》,对他驾御宏大场面、刻画人物心理的能力感到震惊,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位作家,他对政治敏锐的把握和深刻的洞察力。就在《抉择》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前后,被张平点燃的“反腐小说”的烈焰在文学界熊熊燃烧,类似作品层出不穷,就是在这个时候,我停止了对张平的阅读,因为我感觉“反腐”两个字足以概括所有此类小说的社会意义和文学高度。
直到我自己的小说创作即将发生阶段性转变,自觉迫切需要了解现实和生活,尤其是当下中国的基层社会现状和生存现状,并强烈地想表现它们时,我觉得需要一个热身阅读,选择再三,我补齐了张平的著作。经过系统的阅读,尤其对《国家干部》的阅读,我发现,张平是无法模仿的,他根本就是一个大于作家意义上的作家。无论是“反腐”还是“官场”都无法定义他的创作,他是一个俯察社会又积极思考社会试图改良社会的作家,一个关注政治又有前瞻性的政治理想的作家。《国家干部》里描写的常务副市长夏中民,正是一个用“一连串的小故事”塑造的人物,“人物就在这些小故事里贯穿着,作者就通过这些小故事,把人物的性格、活动,具体地表现了出来。”这个人物,寄托着张平的政治理想,他呕心沥血,一身正气,热爱人民,坚持党性,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刚直不阿,永不言败。这个人物从始至终让人感到很累,可想而知张平更累,因为解决70万字的小说里数以百计的大大小小的难题的是作家,是张平在替夏中民当这个市长。某种程度上《国家干部》为国家干部们提供着执政的蓝图和范本,一个作家写出这样的作品来,简直不可想象。我起初认为张平有失于理想化,后来逐步了解了社会政治现状,才明白了张平的良苦用心:在一种弊病已经成为风气的时代,再深刻的剖析和鞭挞,也不如树立一个理想的人物,用榜样的力量来感召尽量多的人。张平的贡献,同样是高于政治和他的作品的,他对改良社会环境所起的无形作用,远远高于一个纯粹意义上的优秀作家。
阅读丁玲和张平,加速着我的成熟,使我在这个秋天里有了沉甸甸的收获的感觉
二笔 openSUSE Vim N9 BB10 XChinux@163.com 网易博客 腾讯微博
承接C++/Qt、Qt UI界面、PHP及预算报销系统开发业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